莫斯科的红场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上小学的时候,老師告诉我们:“苏联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能吃到面包,喝牛奶。”老师还给我们讲解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实现了“五海通航”的故事,就是通过开挖运河,从莫斯科乘船可以去黑海、白海、亚速海、波罗的海和里海,去看大海。那时,北京也在学习莫斯科,也要通过开挖运河的方式,引进永定河的水,从前门乘船去大海。为了早日实现乘船去大海的愿望,我常和和几个小伙伴在下午放学后去玉渊潭(那时叫望海楼),参加挖运河的劳动,帮助大人们挖土、推车。由于缺水的原因,从前门乘船去看大海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前门的护城河也变成了盖板暗河。
大约在小学三级时,在在西直门外又建成了北京苏联展览馆,别具风格的建筑吸引着我们,特别是那高耸入云的尖顶上,那颗闪闪的红星,吸引着我们常去观看。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久,苏联的宇宙飞行员加加林第一次飞向太空。那时候,我身边的小伙伴,也包括我在内,长大了立志要做一名宇航员,翱翔太空……
那时候,我们对苏联所取得的成就欢呼雀跃,对苏联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要向苏联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些,在我们的幼小心灵中开始打上了俄罗斯的情结。
红场上的列宁墓
上初中了,老师教唱苏联歌曲“流浪者之歌”。歌词大意是:“貝加尔湖我们的母亲,她温暖着流浪儿的心,为爭取自由挨苦难,我流浪在貝加尔湖边……”
老師给我们讲苏联卫国战争中,战斗英雄丹娘——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卓娅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入德寇的虎口,她坚强不屈而被敌人绞死;她的弟弟舒拉是一位坦克车驾驶员,曾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卓娅和舒拉的英勇事迹早就融入我们的血液,也是儿时心中最敬仰是英雄之一。
位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中卓娅的墓碑
老師还要我们看卫国战争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的作者是战斗英雄奥斯特罗夫斯基,也就是保尔。书中的一段明言,“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绿绿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当他临死的时候会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这句话曾激励那时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也包括我在内,要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老师还向我们介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著作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叫我们背诵《海燕之歌》中的诗句“……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也可以说,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具有了俄罗斯情结,受到的是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
克里姆林宫的夜景
1960年我考上了北京35中学高中,开始学习俄语。学校的共青团组织鼓励大家和苏联中学的同学通信联系交朋友,以加深中苏友谊。我的那位苏联同学是列宁的故乡——鸟里昂诺夫斯克一所中学的女生,名字叫娜佳,她曾给我寄过她的一张很美的大照片,还寄给我一些名信片,由于时间相隔太久了,她的照片失掉了,明信片还保留着。那时候我们之间的通信是用俄语,这无疑对我的俄语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上高中时,正赶上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饥饿感时时袭击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学校组织我们观看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电影中有一段列宁讲过的话“……粮食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句话便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经常互相说起,用以战胜饥饿感。
莫斯科河岸边的克宫
高中毕业的1963年,我考上了大学,外语学习仍是主攻俄语。
那时北京工业大学刚刚建校不久,建校目的是为北京市培养高级建设人才。当时北京市的领导人决心要把北工大建成闻名遐迩的莫斯科式的大学,规划校址选择在风景秀丽北京郊区的怀柔,就连学校的主楼的建设,也要高出莫斯科大学主楼一米,还提出了“学清华,赶清华”的口号。那时候我曾想,能去莫斯科大学看看有多好啊!学校的远景规划无疑激励着我不断地向上进取。
位于城市中心的列宁肖像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共和苏共两党关系开使恶化,而后发展到公开的“论战”,批判苏共是修正主义。再加上1969年中苏的珍宝岛之战,五十多年前那美好愿景和俄罗斯情结便彻底化为了泡影。
1991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俄罗斯便成为前苏联的主体而保留下来。
喀山市的代表性建筑——大鍋
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跟随老友汇旅游团踏上广袤的俄罗斯的土地,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但了却了我几十年的心願。
这次旅游从6月14日起至28日,总计15天,途径并游览了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伊尔库斯克六座俄罗斯主要城市。还乘游艇航行在风景如画的贝加尔湖上,旅游总行程约7000余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行程从圣彼得堡开始到伊尔库斯克是乘坐专属列车包厢,横跨欧亚大陆,让你近距离饱览了俄罗斯一望无际的土地。车窗外闪过的是无尽的原始森林和绿色的原野,时时也会看到水洼地和湖泊,鮮見吃草的牛羊,很少有人能进入你的眼帘,只是在快接近车站时会有村落的出現,正是土地辽阔,人烟稀少。
流经圣比德堡的涅瓦河
俄罗斯的铁路据说只有一条从莫斯科到圣比德堡的高铁。我们乘坐的铁路象是我们上世纪末的铁路,车厢有时摇摇晃晃,不时地发出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站台看上去比较老旧。我们乘坐的软卧车箱显得夾小,没有单独的洗脸间,厕所有时没有水,变成更了“上甘岭”。
在驶往伊尔库斯克途中,列车停靠一个车站时,由于气温高,对面的列车的俄罗斯乘客不分男女,大部赤身裸体地在站台上乘凉,车上的乘客则大开着车窗不停地扇扇子。看来我们的包厢有空调,比他们幸运多了!
人们前往位于克宫外的无名烈士墓
如果有朋友问我,此次俄罗斯之行,如何评价俄罗斯?我的回答是:走马观花,很难准确客观。对比过去曾有过的俄罗斯情结,只能叙说一些肤浅感受和体会。
俄罗斯的国情复杂,意识形态渐呈多元化。从俄罗斯导游(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那里得知:俄罗斯人普遍尊捧强硬者,现任总统普京有较高的支持率,甚至有一些人希望普京能成为俄罗斯的新沙皇,永远统治俄罗斯。
怀念列宁时代的也有。列宁的遗体仍然安放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列宁墓中,在一些城市中,列宁塑像仍然高高耸立在城市的显著位置。6月24日当我们在新西伯利亚国立歌舞剧院观看完芭蕾舞剧“天鹅湖”后,来到位于城市中心广场的列宁塑像前时。一名俄罗斯人来到我们面前,不停激动地诉说着什么。五十多年前所学的俄语已全部还给老师,一句也没有听懂。后来导游告诉我们:“这位俄罗斯人怀念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怀念前苏联的强盛,现在俄罗斯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赞扬中国取得的成绩。”
克里姆林宫墙外的无名烈士墓——永不熄灭的火焰
前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于1918年,也就是十月革命的第二年,被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杀害了,被杀害的包括沙皇的妻子、一个儿子、四个女儿等共11口人。2003年在被杀害的地方建成了滴血教堂,教堂里展示着沙皇及其妻子儿女的圣象和生辰年代介绍,用以纪念这位末代沙皇。在森林也中找到了尼古拉二世一家秘密埋葬地,埋葬地现也成了旅游景点,供人们前去瞻仰。沙皇的遗骨在经过安魂祈祷仪式后,已被安葬于圣彼得堡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教堂。
埋葬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地点
俄罗斯人二战期间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而自豪,二战纪念馆里展示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圣彼得堡英勇不屈的人民,以牺牲200万人的代价,顽强抵抗900天,最终击溃德国法西斯的进攻,使敌人节节败退。在二战纪念碑那永不熄灭火焰前令人肃然起敬。
俄罗斯的导游为我们唱起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歌曲《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原野,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歌声唱得委婉动听且深沉,也吸引了周围的俄罗斯人,一名俄罗斯的中年妇女,走过来,高声称赞:“唱得好!”。据说,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
停靠在涅瓦河土的阿夫乐尔巡洋舰
当我们乘游艇航行在莫斯科河和涅瓦河上的时候,就好像航行在俄罗斯的历史长河之中。这行程是一次了解俄罗斯悠久的历史文化之旅,俄罗斯的历史流淌在莫斯科河、涅瓦河、伏尔加河之中。
列车继续在西伯利亚宽广无垠的原野上奔驰,车轮压着铁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望着车窗外时时闪过那原生态的森林,那无尽的原野、那沼泽、那湖泊。
如果有朋友问我,你喜她什么?
我会这样地回答:
我喜欢西伯利亚那广袤的原野,那原始森林,它仿佛使我回归到大自然,回到了童年,这里也曾是我们的前人生存过的地方。
我喜欢克里姆林宫,不仅因为那里凝聚着厚重的俄罗斯的历史,更主要的是那里也凝聚着别具风格、优美的俄罗斯建筑艺术。漫步在克宫的庭院,也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
我喜欢俄罗斯那古朴典雅、保留着历史原貌的城市、城市里的街道、街道两旁带有艺术风味的建筑,它给人予宁静、安详、舒适的感觉。
我喜欢俄罗斯那洋葱头顶般的东正教教堂的筑风格和艺术,不论其外表还是内部都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在俄罗斯最好的建筑是教堂,据说东正教支撑着整个俄罗斯人的民族精神和力量。
我喜欢俄罗斯的河流,去过的莫斯科河、涅瓦河、伏尔加河、鄂毕河、安加拉河,都是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污染。清晨河面上漂着柔漫清纱似的雾,如同进入仙境一般。
我喜欢贝加尔湖,还有湖边森林中的小木屋,那里曾有过许多流浪者动听的故事。乘舟航行在一望无边、碧蓝的贝加尔湖面上,好像来到了天边,去追逐遥远的星空。
十几天的行程,我来到了俄罗斯。我看到了你!了解了你!认识了你!了却了我几十年前的俄罗斯情结!再有几天,将告别这领土辽阔而美丽的土地。再見了俄罗斯!再見了俄罗斯人民!有机会我再来看你,祝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2017年6月24日写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
6月30日修改于家中“抱素书屋”
二战抗击德国法西斯纪念碑下的肖像
美的安加拉河
曾居位过貝加尔湖岸边森林中的小木屋
寬广无边的貝加尔湖